做大做强东北冰雪旅游 让"冷资源"变成"热经济"

2023-06-09 来源: 唐影旅游攻略

  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主持人开会深入前进东北大力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独有资源和优势,前进寒地冰雪经济减缓发展。”总书记的指示无疑为东北冰雪旅游发展出有了一个锦囊妙计!


  近年来,随着“深度玩冰,厚度玩雪,暖度温泉,热度民俗”的冰雪旅游在东北地区蓬勃发展,一幕幕“白雪逆白银”的传奇在白山黑水首演。如何持续让冰雪有“热度”,在一片肃杀的冬季里长成无限的财富和无穷的乐趣,这是东北冰雪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决和希望的方向。


  一是利用地域优势,把“冷资源”变成“热经济”。白雪皑皑的东北大地,晶莹剔透的雾凇奇观,热气缭绕的养生温泉,冰湖腾鱼的查干湖……冰雪、雾凇、温泉、民俗是吉林冬季旅游的“四大宝藏”,冰雪旅游已沦为增进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黑龙江致力于打造“冰雪之冠·畅爽龙江”品牌,设计了十大主题产品。可见,东北地区几乎可以利用冬季寒地特点,策划打造出冰雪主题的全域旅游,把“冷资源”转化成为“热经济”,使之成为推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动力,真正构建“白雪换白银”。


  必须留意的是,以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雪乡等为代表的冰雪旅游目的地目前仍是若干单个冰雪项目,尚未形成产业性的冰雪经济,没从传统经营模式中跳出来。如何构建东北区域联动,从冰雪项目经营上升为冰雪资本经营,进而构成覆盖全国的冰雪产业集团,是做到大做到强东北冰雪旅游的关键和目标。


  二是发展并弘扬冰情雪韵的民俗文化,作好“冰雪文章”。旅游不是非常简单的游山玩水和吃吃喝喝,而是包括着人们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衷和向往、对历史文化的深深崇敬和探索。冰雪旅游应让人们在感叹大自然冰雪奇景和乐享冰雪体验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东北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冰雪旅游要作好富裕文化底蕴的冰雪新的文章,以冰雪为媒介,把东北民俗文化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近年来,吉林省相继举办了“冰雪圣地·吉林符号·关东故事”文化遗产展览、长白山文化展出季等8个系列展出展出活动,各艺术团体创排的《雪韵春光》《长白风情》等57台艺文剧目跨越整个冰雪季。在2017年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上,除了祭湖、醒网等传统冬捕仪式外,景区还用原产湖冰和人工造雪打造出了融合渔猎文化、蒙满文化、宗教文化等元素的冰雪文化乐园,为这个古老的渔猎活动流经了文化内涵。辽宁集中发售冰雪温泉、花灯庙会、民俗文化、乡村赶集等主题活动280余项,冬季旅游主题线路约160余条。多达,2018年元旦小长假,辽宁全省旅游总收入约31.3亿元,招待游客447.1万人次,同比快速增长30%。


  拓展冰雪旅游的思路就是要将冰雪旅游融合传统冰雪文化、接入现代冰雪文化、培育文化创意、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关联产品文化体验价值,增进冰雪文化传播和品牌塑造。借冰雪旅游契机,融合并推展东北地区的文化特色产业,将其发扬光大并传承保留。


  三是提升旅游品质,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冰雪旅游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观念的提高,冬季旅游因重合了寒假、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出游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游客更喜欢慢节奏、品质简化的冰雪旅游。然而,一些地区“欺客宰客”“不合理低价游”等不道德时有发生;部分景区餐饮质量劣、卫生间短缺、道路等交通设施简陋。可见,冬季旅游供给不平衡不充份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要让冰雪旅游之路常青常新,不应注重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和监管制度的构建与完善,让“迎寒而上”的游客感受到寒天雪地中的“热乎气儿”。


  目前,东北各省在诚信引领和滋扰处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辽宁省创建了诚信旅游“红黑榜”发布制度,对受到罚款以上处罚的旅游企业通过“信用辽宁”和“辽宁旅游政务网”等平台对外公开曝光,会同涉及部门展开联合惩戒,让旅游失信行为人付出极大代价。黑龙江施行了《诚信旅游建设“白黑名单”管理办法(全面推行)》,让诚信经营的先进典型入红榜,不守信及侵犯游客权益的反面典型入黑榜。这些监管制度的完善和继续执行,对引领冰雪旅游持续身体健康发展、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颇有助益。


  此外,清晰显眼的路牌命令、快捷简洁的轨道交通、方便卫生的公共厕所等,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设施否成熟完备的最重要标准、反射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东北地区要舍得为冰雪旅游发展下本钱。从长远来看,优良的公共服务和区域整体文明不仅能吸引更多游客、建构更大的旅游价值,也不会提高本地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增强东北的区域竞争力,构建区域的良性发展,堪称双赢。


  国务院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要把东北地区竣工世界著名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东北地区要以此为契机,推动供给外侧结构性改革,减缓把冰雪旅游培育成东北振兴的新动力。(作者:左佳 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副教授)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正当理由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取得授权并标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有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伸延读者

上一页:新疆阿勒泰:冬季旅游开启“低空旅游”模式

下一页:邮轮旅游迎来利好 发展瓶颈逐步破解

相关阅读